外援身体被掏空
8位外援,不同的国籍、肤色和年龄,却有着相似的高薪、光环和伤病。算下来,至今在中超赛场上仍能坚持作战的天价外援屈指可数。对于斥重金拼外援的俱乐部而言,这显然并不是什么好事。面对着中超赛场上大面积的外援伤病,简单地用意外和不走运来解释显然不太行得通。
欧洲主流联赛大多数都有寒暑二假,采取跨年度的赛程安排。而中超一直以来都坚持这单一年度单一赛季,加上中国幅员辽阔,经度和纬度都跨度甚广,地形、气候多样,简单的一场中超客场往返,就需要球员付出巨大的精力来调整体能和心理状态。而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,中国足协在赛程安排上,并未做到科学、合理的体现。在气候最为炎热的7月至9月,不少球队的日程表上仍有着一周双赛的安排。
足球作为体能消耗巨大的一项运动,在一场激烈的拼抢过后,球队非但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整,反而要带着疲劳持续作战。外援们在适应中国的气候水土和饮食习惯的同时还需适应“中国特色”的赛程安排,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伤病负担。另外,中超联赛对外援的绝对依赖,让外援肩负着更为艰巨的场上任务,几乎没有轮休的密集赛程加剧了他们的疲劳。大多数外援几乎都是刚来报到就马上披挂上阵,连与球队的磨合期都没有,体能储备更是不用想。数罪叠加,这些天价外援几近被掏空,伤病自然在所难免。
中超赛场如“菜场”
除了密集的赛程,随处可见的“菜地”般的球场,恐怕也难辞其咎。目前国内的专业足球场少之又少,不少球场在非赛事期间还兼具“演唱会场地”、“大型聚会场地”等各种用途。在全国范围内的连日高温或暴雨的影响下,球场的日常养护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。糟糕的场地无法为场上球员提供应有的保护,反而成为了“杀手”一样的存在。
在中超工作的外籍教练,无一例外地曾抱怨过中超的场地条件,认为这些“罪恶”的草坪质量对球员的健康有着严重的摧残,也是中国足球水平迟迟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外援普遍技术水平更高,脚下活儿更细,小技巧更多,对草坪的依赖程度也超过不少国内球员,因此伤病的概率自然大幅上升。
医疗条件太简陋
另外,在登巴巴断腿事件中,被简易担架抬离赛场的场景也饱受外界诟病。事实上,简陋的医疗条件确实也是中超联赛丢人现眼的问题之一。这件事情还是发生在中国最洋气的城市大上海,发生在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,尤为令人痛心。豪掷过亿引援,却无法配备最基本的医疗救护设施,这绝不仅是申花一家俱乐部存在的问题。与其说是舍不得,倒不如说是俱乐部意识方面的残缺。
在挥金如土的中超联赛里,让球员冒着伤重休克的风险,也不舍得用几元钱一个的一次性急救面罩,这样的联赛,让人寒心。